展覽回顧

當代式#1 迭奏

展覽期間:2020/07/14(二)-08/01(六)10:00-18:00(週一及國定例假日休館)
展覽地點:久號-白空間
開幕茶會:2020/07/19(日)14:45-15:30(14:30入場)
交流座談會:2020/07/19(日)15:30-17:00
策劃人:邱杰森、陳燕平、張馨之
費用:藝術展覽推廣免費參觀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沃沃美學股份有限公司、久號│永壽文教基金會

360 全景觀賞

活動介紹

「迭奏」是德勒茲與瓜達里在共同著作《千高原》中論述的概念,藉由動物行為學中 鳥兒的鳴叫與領土建立的關係,兩位學者描述了自然造物與藝術創作中如何可能涉及從疆域化(territorialization)進入解疆域(deterritorialization)與再疆域(reterritorialization)的過程。本展以〈迭奏〉為核軸,強調破除藝術中的科層界域,在藝術研究者進行實驗性的跨域編碼中,藝術與外部的關係協作將揭示以傳統分類的疆域被破除與重新編成。

在學院體制中,臺藝大當代視覺文化與實踐研究所作為一個群體,致力將當代藝術的實踐力根植到現下生活的各方面向。〈迭奏〉中的鳴叫所具備的雙重性與悖論性,有如藝術家以創造性的鳴叫建立起邊緣的擴張狀態,在劃定疆域時也與他者共存。藝術家在自我拆解與重構之中,進行了否定與開展兼具的臨界進行式,藉此創造「關聯 境」的主體美學,以建構自身內境與外界的中介性高臺。此展覽即是一個高台在多重 因素下所產生,是「輻合」關係下所建構的「當代進行式」。

參展藝術家

邱杰森 Chiehsen CHIU
生於桃園市,桃園众藝術總監、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當代視覺藝術博士生。畢業於法國蒙彼利埃高等美院Beaux-arts de Montpellier,2016年取得法國國家高等造型藝術表現文憑DNSEP、2014年法國國家藝術表現文憑DNAP、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學士。關注於集體記憶如何在現實環境的變異,透過檔案、紀錄與文化採集、田野調查,逐步發現於空間在地緣政治中的種種異變。並以切身的經驗感受到周遭環境的變遷,結合當下的地緣政治、國族、地方、記憶等問題,解構、敘事其空間政治與文化治理。
自身創作依循其身處的現實環境並且研究其文明的脈絡,投以自身對於環境的立場,交織並行。作品本身的背後隱藏著對於人類思維邏輯與身軀、環境、空間的連結。著重於「人文地理學」上藝術如何詮釋「地方」,由踏查、田調保存歷史性的一面,研究它的形象並重新塑造在地理學上與人的交感關係,體現人在「存在感」上的認知差異。全球化影響下的都會樣貌所造成的地方崩解,以臺灣為研究本體進行創作,探究藝術如何看待「地方崩解」。

李悟 Wu LEE
生於台南麻豆,無欲則剛電影公司負責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當代視覺藝術博士生。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電影組,取得藝術碩士學位。專注於當代社會中人類與自然界的相互對應關係,以及人類自我意識與社會規範的本質性探討,藉由檔案收集、紀錄觀察與發掘主題性議題,從廣度面向至深度探究的思辨,轉化成藝術創作呈現。自身創作主要以觀念思辨著手,透過行為觀察後再研究其創作之表現形式,讓作品本身表象形式能激起觀者對作品議題的深層原由作自身的投射與反思。希望藉由藝術創作讓人類對自我存在與社會、環境共存之意義做哲學性思辨,並期能透過思辨改變自我行為及值價觀。

陳燕平 Yen Peng TAN
陳燕平,新加坡藝術工作者,早年作品以社會批判題材及繪畫為主,後來進而以複合媒材、影音以及裝置藝術等形式創作,內容主要圍繞消費主義社會、記憶、後殖民主義等相關的自述性主題。近年其作品更專注於在新加坡特有的政治文化背景下,探討影像、城市記憶、數位化環境、檔案的政治面向等議題。
其藝術養成始於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純美術油畫系,之後負笈英國伯明翰藝術大學取得純美術實踐碩士學位,繼而遠赴愛丁堡藝術大學再度考取當代藝術與理論碩士學位。除了創作,陳燕平也有多年的教學經驗,她於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擔任美術史與當代藝術理論講師多年,並曾任南洋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媒體學院兼職導師及新躍社科大學兼職講師,目前為台藝大美術系視覺文化博士班二年級研究生。

莫珊嵐 Margot GUILLEMOT
莫珊嵐,1993出生於愛爾蘭科克,現生活與工作於台灣。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當代視覺文化博士班;2017年教育部臺灣獎學金獲選人、2016年畢業於法國蒙彼利埃地中海高等美術學院創作碩士。莫珊嵐致力於現代數位科技的藝術性,從而探討何謂「現實」?由時間的流動性啟發對於生命的狀態與現象,是真正的時間、最深層的自我,或者可以是「自我」與「主體 」的消失,轉變為對於「存在」的辯證。從感知與認知、現實與虛擬、空間與時間中相互矛盾關係,建構在質疑「現實」的種種假設與 問題。「現實」是否即是「真實」?

張育嘉 Yu Chia CHANG
張育嘉生於1983年台北,現就讀於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當代視覺文化博士班,曾兩度受文化部補助至美國波士頓CAI駐村及科羅拉多安德森牧場藝術中心且也在台中20號倉庫鐵道藝術村擔任過駐村藝術家,作品也榮獲國美館青年購藏計畫與藝術銀行典藏與台灣立體新貌首獎及台南新藝獎肯定,作品類型橫跨平面繪畫及立體裝置並且利用本身獨特的造型語彙與各種媒材的轉化融合而成具有自己風格特色的作品,而內容多在表現以藝術家為載體所觀察到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
另外更身兼BIKE機踏車樂團的主唱及吉他手,為樂團詞曲創作核心並於2013年發行首張專輯<嘿!我想一下>,受入圍金曲獎最佳樂團四分衛主唱阿山及國內知名樂評馬瓜肯定。

王家男 Jia Nan WANG
畢業於意大利國立米蘭美術學院攝影專業,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當代視覺文化與實踐研究所在讀博士。主要從事影像研究、攝影實踐、策展等藝術活動,作品曾參加義大利青年攝影家雙年展,中國大陸、台灣,以及在歐洲各地展出。

李承道 Chen Dao LEE
1982年生。作畫、拍片、教書。台灣框架下的藝術產物,政治正確者。在一寸見方的藝術和生活間蠕動,畫著寥寥可數的圖,作著名揚四海的夢。

紀凱淵 Kai-Yuan CHI
紀凱淵,1983年生於高雄,2011年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碩士畢業,目前就讀於台灣藝術大學–當代視覺文化博士班。近幾年藉由國內外駐村的機會,我持續關注「空間∕地方」與「人∕文化」的關係,並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各式「物件」作為發展作品的主要媒介。如同2017年在北美館的個展,就是從「傳統物件–平安龜」切入台灣常民文化,以藝術的方法重新連結地方文化與當代社會,探討在地脈絡的「造型化」米食的藝術性,以及藝術家與製龜師傅共同創作的實踐。
2015年獲選「ACC亞洲文化協會獎助計畫」至紐約駐村,另曾駐村於奧地利
Schaumbad藝術村、紐約ISCP國際藝術工作室、洛杉磯18街藝術特區、駁二藝術特區、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等地。2014年獲「台北美術獎首獎」,並於2017年在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個展。

于夢凡 Amber YU
于夢凡,1993年5月生人,中國。當代視覺文化研究方向。創作媒介多為數字媒介;以影像裝置為主要載體。嘗試通過數字影像提出問題,持續關注在當代生活中被忽視但又至關重要的問題。

王世甫 Shi Fu WANG
台灣藝術大學當代視覺文化與實踐研究生,男性,生於台北。
以素描(Drawing)作為研究,由素描的行動與實踐過程,討論行動結構中主體與客體的相互關係,藉以主體、行動、客體做為研究結點,試圖拓樸素描行動網路的實踐輪廓。關注觀演關係與現地製作,試圖從場域、參與者、存在的臨場共構,作為形式整體。

李京樺 Jing Hua Li
長期關注空間,容納自身的空間為何物?物理上來說是建築,以梅洛龐帝之說是身體,作為容納精神與容器的一個媒介,如何存在於世界之中。以藝術最為推敲手法,叩問乘載萬物之托。

鄭雅璇 Ya-Hsuan CHENG
生於高雄鳳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當代視覺文化與實踐碩士生。現階段創作主要以社會現象衍伸的荒謬進行思辨,透過科普及田調之過程轉譯為創作概念,觀念先於作品之形式,而身體、媒材、物質等皆為視覺型式,讓觀者透過先驗而理解作品中的核心概念。期透由藝術創作能讓自身擁有本質上的思考及論辯,讓互為存有的荒謬輪廓能在社會中被感知、正視而探討。

劉耀鈞 Yao Jin LIU
2018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現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當代視覺文化與實踐研究所碩士班。以行為與影像之間的身體感作為媒材以此討論人與其意識之聯繫,回歸去反思人個極其龐大的命題,以自身的肉身經驗作為依據,著眼於行為動作及其身份的界線,並透過哲學性的存有,圖以一種詩性的方式作為介入並討論視覺之下觀看與其理解身體及其身份所產生的模糊地帶,近期作品以行為錄像之方式作為展演形式。

活動剪影

相關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