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我兩忘 種子藝術特展
展覽期間:2017/10/27(五)-12/24(日)10:00-18:00(週一及國定例假日休館)
展覽地點:北投久號-白空間
策展人:楊北辰
參展藝術家:楊北辰、黃品彤、江孟禧、黃琨聰、蔡任萱、劉聰河、裘智信、陳介立、李霽洵、陳高拔、王弘志、劉欣宜
費用:藝術展覽推廣免費參觀
主辦單位:久號│永壽文教基金會
活動介紹
永壽文教基金會近年來將回饋社會的關懷延伸到文化藝術領域,以英國藝術經濟育成的概念為基底成立藝術家聚落,因聚落位置緊鄰長期受水患影響而墊高的北投路上,首批駐足於此的藝術家群便以「土壤裡的種子」的意象描述在聚落工作室耕耘的自己。永壽文教基金會於2017年正式設立「北投久號」藝文空間,開幕首展即展出駐場之種子藝術聚落藝術家創作。
由當代寫實木雕藝術家楊北辰策展,偕藝術家黃品彤、江孟禧、黃琨聰、蔡任萱、劉聰河、裘智信、陳介立、陳高拔、王弘志、李霽洵、劉欣宜等,計12位藝術家聯展,作品總計52件,以「物我兩忘」為題,此詞源自《莊子》的美學概念,指創作時藝術家的主體與創作物件的客體渾然為一而兼忘的狀態。
展出主題有三,第一主題「物」是指生活所見的自然萬物,包括人、動物、植物的描寫,第二主題「物件」則是闡述人們與生活物品的對應關係,第三主題「物我」則是探討彼此間存在之本質與價值,藝術家們透過創作傳達了人與自然成為和諧的整體,產生物我的最高境界。
參展藝術家
楊北辰 YANG Pei-Chen
西班牙瓦倫西亞理工大學當代雕塑藝術研究所博士,西班牙薩拉曼卡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碩士,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學士,現任中國四川美院雕塑系客座教授。
台灣當代寫實雕刻的最具代表性藝術家,擅長於利用整塊原木,以極端精細的雕刻手法配合高度擬真的著色表現來模擬紙類或皮件的表面肌理,創造出幾乎令人在視覺上無法辨別材質真偽的超級寫實木雕作品。作品的創作題材大都取自於自身或他人所使用過的生活性物件,如:紙箱,手套,皮包,大衣,皮鞋...等,並透過對這些物件進行冷靜與緩慢的複刻來呈現深刻而抒情的側寫,並且敘述這些物件背後所蘊藏的故事和記憶。
江孟禧 JIANG Meng-Si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學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碩士
生活在這個日漸熟悉的都市裡,總是經常令人感覺到一股莫名的疏離感,而自然環境卻總是能撫慰著我們疲憊的心靈。相信人與自然之間,必定存在著某種無法被切斷的連結,那也許是來自生命泉源的呼喚。
試圖透過雕刻過程中與自然材質的對話,一邊感受、一邊體現著自身與自然之間的關係,讓創作行為與作品,成為召喚人與自然之愛的信物。
黃品彤 HUANG Pin-Tong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學士
帶著對樹木犧牲了生命來成就藝術的感謝,有著紮實的木雕技法為根基,以嬰孩的形象描述每一個人真實的樣貌,藉由嬰兒豐潤的手腳能傳達出不分種族、性別的生命溫度,認為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孩子,喚醒那孩子後,所看到的世界就會變得與眾不同;而在平凡生活裡找尋不平凡的感動,也能讓自己的人生填入美麗的色彩。
黃琨聰 HUANG Kun-Tsung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學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碩士
創作題材從自己孩童時期記憶中某個重要片段或事件,取得與觀者更多的記憶共鳴。或是身處在擁擠繁忙的都市生活中關於自己內心底層的壓抑與對外界的抵抗,讓觀者再次意識到自己隱性情感的部分,展現人類心中那原始的慾望、型態,關於不安、疑惑、孤單、寂寞與憂鬱。
劉聰河 LIU Tsung-Ho
龍華工專電子科計算機工程組
曾任鈊象電子線上遊戲事業處長,2014年離開科技界轉而投入藝術創作,從接觸細木工、木工車床開始,2015年底專心投入學習木雕技藝與創作。
豐富人生經歷增添了作品表現正面能量與正向思考的傳達,有感生命中不可能事事順心及一帆風順,期勉觀者在欣賞作品時,能靜下心來,沈澱並整理心情,準備再出發,點亮每個人燦爛的人生。
陳介立 CHEN Chieh-Li
交通大學光電工程學系學士
曾任職於光寶電子、工業技術研究院、瀚宇彩晶,群創光電、泓瀚科技,2014年起離開科技界轉而投入藝術創作,以「河馬」做為主題的動機在於感悟多數人活在社會上需要滿足一種價值體系才能過得妥當,身形要纖細,幹活要快速,外表要亮麗,行動要靈巧。但是有一種動物,身形臃腫,幹活隨性,外表醜陋,行動緩慢卻自得其樂,我行我素。看著牠想著自己,雕刻牠品味著人生。
裘智信 CHIU Chih-Shin
國立中興大學機械工程系學士
現為運宇有限公司負責人,「種子藝術聚落」行政經理人,2012開始學習木工車床及接觸木雕,從對自然奇木的喜愛開啟了木雕的創作之路,因曾與義勇消防隊有著深刻的淵源,因此以「消防衣」做為創作對象,並將逐漸成為系列創作,喚起大眾對專業人士的尊重與對生命無常的提醒。
蔡任萱 TSAI Jen-Hsuan
東海大學工業設計學系學士
曾任職3D動畫模型師及偶動畫製偶師,參與多項動畫專案,具3D動畫建模、3D列印、可動人偶、陶塑、木雕等創作經驗。2014年展出第一件球體關節人形作品後,決定未來將以人像及動物立體雕塑為主,傳達地球不只是人類的,透過創作述說一些關於尊重動物的事情。
王弘志 WANG Hung-Chih
法國國立巴黎索邦第一大學美學與藝術科學研究所造形藝術博士
曾於法國坎城MIDEM國際唱片展台灣館擔任美術創意總監。創作構想多是圍繞著視覺感知與視覺經驗的維度間的問題,取材於自身生活週邊的事物進行創作,作品處理上,無論是攝影、雕塑、裝置等,總是只把影像或是物件稍事改變,因此觀者會感受到些許的差異性,一種似是而非的體驗。同樣物品有著價值和價格的不同看待方式,來自不同的文化的角度看同物品,又是另一種不同的感知,試著透過創作找出兩者間的關聯,探問人們是否被消費品的價值而影響對事物觀點的系列性探討。
陳高拔 CHEN Kao-Pa
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西畫組
曾從事電視、電影、短片、MTV 美術指導,堅信藝術乃是一個主題的全然表達,而所有表達在其中均獲得肯定,而繪畫的動力來自於對生命和知識的渴望,也可以被看做在空白平面上的秩序色塊,它的任務不是描述而是表現,從這一方面來看色彩可視為自由象徵。而造形與色彩結合下,反應出主題的一種趣味,相對性的造形顯示出上下構成空間張力,把人的命運和感情作象徵描繪的慾望,拼合起來,去探索更開放的繪畫空間與可能性。
李霽洵 LEE Chi-Hsun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學士
創作中極端的題材-擁有著美腿的蟑螂,是對於弱小生命存在價值的關懷,同時也象徵著自我成長歷程中受既定印象壓迫的回擊。而章魚則是她個人生活行為的投射,蓋上被子的章魚是某種程度的行為展示,來宣揚有別於力爭上游,選擇安頓、善待自己的生活價值觀。
劉欣宜 LIU Shin-Yi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學士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小孩,他原本很自由、很天真,然而隨著我們長大,學會了偽裝,他也被藏住了....藏在我們心底某個角落。失望無奈的臉孔,將本我壓縮到最小的存在來獲得美好的形象與整齊的外觀,而雕刻著潮濕的世界象徵孩童時期的憂鬱,擔心一再犯錯的同時,希望與溫暖也伴隨著成長的腳步存在。
活動剪影
https://www.ninenine.org/exhibition/historical-activity/forgetall#sigProIddfa7950102